定价权:芒格眼中的顶级商业模式与投资护城河
2025-07-31 陈志涛
请将本公众号设置⭐“星标”
将不会错过我们最新的推送
在绝大多数商学院案例里,价格与销量被简化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价格上升,销量下降。查理·芒格却在课堂上抛出一个看似悖论的问题:
“能否举出真实场景,提价反而带动销量?”
当学生的答案止于“限量”“饥饿营销”时,芒格给出了三组更具穿透力的例证,并由此引出“定价权”(Pricing Power)这一投资核心概念。
奢侈品:价格即身份的象征
在奢侈品行业,价格不仅是交易对价,更是身份信号。
当爱马仕将某款铂金包售价再度上调10%,二手市场报价往往同步跳升,形成“正反馈”——潜在消费者担忧未来更难入手,立即加入等候名单。
高价位本身压缩了目标人群基数,却强化了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又进一步推高社交价值,购买者通过拥有它展示自己的独特品味与雄厚实力。
用需求曲线的语言描述:在一定区间内,奢侈品的需求曲线斜率为正,价格弹性由“功能需求”让位于“地位需求”。人们潜意识中往往将高价格与高质量划等号,这种心理认知也促使奢侈品在提价后销量不降反升。
爱马仕铂金包
耐用品:价格隐含的品质推断
对于功能性产品,消费者面临质量信息不透明。此时,价格成为“质量推断”的快捷指标。
德国某工业级电动工具的定价高出同类均值3~4倍,但大型工厂采购占比不降反升。访谈显示,采购经理将高价解读为“更长无故障时间”、“更低停机损失”,从而简化决策。
高价替代了技术参数的可验证成本,降低了买方的信息搜索成本。
利润再投资:把溢价转化为护城河
提价带来的超额利润若被用于技术升级或体验优化,可进一步强化品牌心智。
戴森利用吸尘器的溢价利润迭代高速数字马达,不停扮演着“被模仿”的角色,吸力—噪音比持续领先行业2~3代。
lululemon将瑜伽裤毛利投入社区门店与课程运营,复购率显著高于传统运动品牌。
芒格提示:只有将“一次性提价”转化为“可持续价值交付”,企业才能避免落入“高价低质”的陷阱,实现需求曲线的持续右移。
从投资视角来看,芒格的这番论述核心指向了“定价权”。
定价权意味着企业在产品定价上拥有主动权,即便面临成本上升,也能通过合理提价将成本压力传导给下游,且不影响产品销量。
在奢侈品与部分耐用品行业展现出的“提价促销量”现象,正是企业拥有强大定价权的生动体现,这无疑是企业家追求的经营优势,也是投资者寻觅优质投资标的的重要参考指标。
巴菲特对定价权同样有着深刻的洞察,他直言:“如果每次涨价前都需要祈祷营收不会下降,那表明这个企业并不优秀,或者这个行业竞争太激烈”,并强调“长期来看,通过看公司能否持续上涨价格,可以看出公司本身的实力”。
这与芒格的观点不谋而合,定价权确实是护城河最重要的信号。
lululemon 露露乐蒙
dyson 戴森
一、ToC产品的定价密码:
拆解消费者心理与商业逻辑
首先,ToC产品的用户群体极度分散。一家年销售额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企业,面对收入微薄、单笔消费仅几十万甚至十几万的个体消费者,完全无需担忧某个客户流失会带来致命打击。
这与ToB企业(面向企业客户的产品)形成鲜明对比——ToB企业高度依赖大客户,下游需求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企业经营者彻夜难眠。
其次,消费者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比如虚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品牌粘性、锚定效应等,成为了ToC产品的“黏性法宝”。商家巧妙利用这些特点,让消费者心甘情愿追随品牌,甚至被“无形之手”引导着消费。
最后,ToC产品处于供应链“牛鞭效应”的源头(注:“牛鞭效应”又称“长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概念,指需求信息从供应链下游(如消费者)向上游(如原材料供应商)传递时,信息扭曲逐级放大,导致订单波动远超实际需求的现象,其名称源于甩动牛鞭时鞭梢振幅远大于鞭根的动作比喻)。
这意味着它们能够直接触达消费者,收集到最丰富、最真实的市场信息,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风险降至最低。这三大特性相辅相成,共同赋予ToC产品强大的定价话语权。
探讨ToC类产品,我们不得不提查理·芒格多次提及的奢侈品行业。
奢侈品的本质,是对社会阶层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如前文所述,在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显著的当下,奢侈品品牌通过不断提价,反而强化了自身的稀缺性和价值感,实现了销量与价格的双重增长。
以奢侈品巨头LVMH旗下的LV品牌为例,2021年,LV先后六次上调产品价格,然而市场热度不减反增,销量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堪称商业奇迹。
除了奢侈品,在大众消费品领域,商家同样深谙消费者心理,通过巧妙的定价策略实现销量突破。
其中,“魔力价格”的应用极具代表性。“魔力价格”指的是那些比整数稍低的价格,常见以9或99结尾。
很多人或许觉得这只是一种营销噱头,但大量心理学和营销学研究证实,这种定价方式能够显著提升销售业绩。1987年至2004年间发表的8篇学术论文显示,相较于相邻整数价格,采用“魔力价格”的产品平均销量提升了24%。
学者Eric Anderson和Duncan Simester的研究更具颠覆性:他们发现,同款女装定价39美元,比定价34美元时卖得更好。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消费者潜意识里会将39美元的产品,与40美元以上的商品归为一类,认为它具备更高档次产品的品质;同时,又因为价格接近30美元,产生“性价比高”的错觉,从而更愿意为之买单。
此外,“锚定效应”在消费场景中也无处不在。一支30元的打火机,单独摆放时可能让人觉得价格偏高;但当它与售价3000元的高端打火机摆在一起时,瞬间显得“物超所值”。
而类似“原价399,现价199”的促销话术,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对“锚定价格”的认知,有效刺激购买欲望,提升产品销量。
从奢侈品的“逆势涨价”,到大众消费品的“价格魔法”,ToC产品的定价策略,本质上是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度洞察与巧妙运用。
这些商业智慧背后,既藏着人性的微妙之处,也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与心理学原理。读懂这些逻辑,不仅能让我们在消费时保持理性,也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宝贵的市场策略参考。
二、To B 细分赛道的定价权密码:
基因困境中的破局之光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以更低的成本满足更多的需求。
ToC产品聚焦于“更多的需求”,凭借需求刚性、用户分散等特性天然具备抗通胀能力;而ToB产品深陷“更低的成本”赛道,需求理性、客户集中、产品同质化的特质,让其在定价上举步维艰,往往只能不断降价求存。
巴菲特的投资经历,堪称解读ToB与ToC产品定价差异的绝佳样本。
他执掌的伯克希尔纺织厂,曾占据美国男士西服衬里市场半壁江山,二战时期甚至成为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的“年度供应商”。
但即便如此,企业连将衬里每码售价提高0.5美分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对于终端消费者而言,没人会为了一件使用伯克希尔面料的西装买单,品牌溢价在ToB业务中近乎失效。
反观喜诗糖果,这个能满足消费者情感与味觉双重需求的ToC品牌,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定价能力。
巴菲特坚持每年上调糖果售价,19年过去,消费者依然趋之若鹜。他曾调侃:“每十年我们试图给面料涨价一分钱,客户却会把面料甩回脸上;但糖果涨价,人们照买不误。”
前几年热门的新能源领域,同样上演着ToB产品的定价悲歌。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从2011年的30GW飙升至2020年的139GW,看似一片繁荣,行业整体市场空间却不增反降。
究其原因,产业链各环节价格雪崩式下跌:2011-2020年,光伏组件价格从1.41美元/W暴跌至0.2美元/W,降幅高达86%。
电能作为高度同质化产品,新能源发电唯有将补贴后价格压到低于传统燃煤发电成本,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这使得ToB企业深陷价格战泥潭。
面对定价权缺失的困境,众多ToB企业纷纷踏上转型ToC的征程,试图改写命运。
阿里在B2B业务盈利颇丰时,毅然长期补贴淘宝,抢占C端市场;华为为洞察行业趋势涉足手机领域,开辟出全新增长曲线;曾经为国际品牌代工的安踏、特步等晋江系企业,坚持打造自有品牌,如今已在C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COSTCO从服务中小企业转向面向消费者,构建起坚实的商业护城河;宁德时代也从单纯的电池制造,向换电服务等C端业务延伸。
ToB产品的定价困局,本质是赛道属性使然。而从ToB迈向ToC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企业对定价权的争夺,更是在商业浪潮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场转型,注定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ToB与ToC有着截然不同的企业基因,转型绝非易事,其实在ToB的基因图谱中,一些细分赛道也暗藏着定价权的密钥。
芒格的朋友比尔·博尔豪斯执掌的贝克曼仪器公司,生产着技术复杂的专业设备。这类产品一旦出现故障,将给客户带来巨大损失,因此质量至关重要。尽管贝克曼仪器的品质远超同行,但市场表现却差强人意。
深入分析后发现,症结竟在于价格过低。在商业认知中,价格常被视为品质的直观映射,过低的定价让客户本能地将其产品与“劣质”划等号,即便实际性能卓越,也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当比尔大胆将产品价格上调20%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销量迅速攀升。这一反转揭示了商业定价的深层逻辑——在特定领域,合理定价不仅是成本与利润的计算,更是塑造品牌价值认知的关键手段。
贝克曼仪器的案例,折射出ToB细分赛道中一类具有“味精效应”的产品特性。
这类产品如同烹饪中的味精,虽本身价值量不高,但对下游生产或业务流程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例如,芯片制造中的光刻胶、精密仪器的核心传感器,它们在整体成本中占比不高,却直接决定着最终产品的性能与质量。
用户对这类产品的质量敏感度远超价格敏感度,因为一旦更换供应商或产品,可能面临生产中断、产品质量波动等一系列高成本风险。这种高转换成本,赋予了企业强大的定价权——客户为确保业务稳定运行,往往愿意接受合理的价格上调。
在商业实践中,这类具备“味精效应”的产品广泛存在于高端制造业、医疗设备、精密仪器等领域。企业只需持续深耕技术研发,巩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便能在细分赛道中牢牢握住定价主动权,打破ToB企业定价艰难的固有困局。
ToB细分赛道的定价权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商业世界的复杂与精妙。它提醒着企业:在看似固化的赛道基因中,依然存在破局的可能。关键在于精准定位自身优势,挖掘产品独特价值,以专业实力与市场智慧,开辟属于自己的定价权之路。
投资启示
1、通过观察定价权来判断企业的护城河深浅及其变化
定价权如同企业竞争力的“温度计”,它综合反映了波特五力模型(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替代品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和PEST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动态变化。
当一家企业能够自由调整产品价格,甚至持续提价而不流失客户时,意味着它在市场中拥有难以撼动的地位;反之,若企业对价格变动谨小慎微,则可能预示着其护城河正在被侵蚀。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分析样本。
在2005年的股东大会上,他分享了对报业兴衰的洞察:30年前,地方报纸牢牢掌控着社区经济的话语权。作为商家与顾客之间的核心沟通渠道,报纸不仅能轻易提高版面价格,广告收费也几乎年年攀升。无论是纸张成本上涨,还是外部环境变化,都无法阻挡报纸的盈利增长,彼时的报业巨头仿佛拥有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然而,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崛起,报业的定价权发生了戏剧性转变。
曾经“任性”涨价的底气消失殆尽:报社开始担忧广告客户流向新媒体平台,更害怕读者因20美分的价格涨幅而永久流失。这种对价格变动的敏感与焦虑,清晰地折射出行业竞争格局的颠覆——曾经固若金汤的护城河,在技术变革与市场竞争的冲击下,逐渐失去防御能力。
2、警惕盲目提价的两大致命陷阱
陷阱一:高利润诱惑下的份额流失危机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名言“your margin is my opportunity”(你的利润空间,就是我的机会),精准道出了盲目提价的第一重风险——丰厚的利润空间会成为竞争对手眼中的“肥肉”,吸引他们入局抢夺市场份额。
当企业通过提价获取高额利润率时,实际上是在为竞争对手铺设“赛道”。一旦对手成功进入,通过“干中学”模式快速优化产品与服务,缩小与头部企业的差距,原本的市场优势便岌岌可危。
阿里巴巴与拼多多的商战便是鲜活例证。
阿里巴巴大力推动消费升级,将资源向定位高端的天猫倾斜,平台调性、客单价与佣金率(take rate)节节攀升。然而,这一策略却让其在下沉市场和中小商户群体中出现“真空地带”。拼多多敏锐捕捉到机会,凭借低价策略和社交裂变迅速崛起,短短几年便抢占数亿用户,在电商格局中撕开一道裂口。
阿里巴巴的提价与升级,间接为拼多多提供了成长沃土,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陷阱二:过度自信引发的销售体系崩塌
盲目提价的第二重陷阱,源于企业对自身市场影响力的过度自信,这种自信可能导致销售体系的全面崩溃。东阿阿胶的兴衰史,便是这一悲剧的典型演绎。
2010-2018年间,东阿阿胶宛如价格“过山车”,公告提价高达15次。阿胶零售价从2001年的每公斤80元,一路狂飙至2019年的每公斤5996元,涨幅高达74倍。
短期内,涨价带来的利润增长让企业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却忽视了背后的危机。经销商们因预期价格持续上涨,疯狂囤货却不积极销售,导致渠道库存积压如山。企业无法掌握真实的消费市场反馈,误以为高价策略大获成功。
隐患终将爆发。2019年,东阿阿胶的财务报表宛如一场“雪崩”:营收暴跌60%,净利润从2018年的20.9亿元骤降至-4.4亿元。过度提价扭曲了市场供需关系,销售渠道彻底阻塞,存货与应收账款暴增,资产负债表提前恶化,曾经的“滋补国宝”陷入至暗时刻。
定价权是企业的珍贵资产,但使用时必须如履薄冰。盲目提价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利润波动,更可能动摇企业根基。在商业决策中,企业需要时刻保持清醒,权衡提价的利弊,警惕这两大致命陷阱,方能让定价权真正成为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观察企业的定价策略与市场反馈,也是识别潜在风险、把握投资机会的重要维度。
3、寻找具备提价能力却不轻易提价的公司
芒格说:“在一生当中,你们能够找到少数几家企业,他们的管理者仅通过提高价格就能极大地提升利润,然而他们还没有这么做。所以他们拥有尚未利用的提价能力。人们不用动脑筋也知道这是好股票。迪士尼就是这样的,可口可乐也是这样的。”
这些公司具备明显的提价权,但他们却压着价格把福利转移给客户,从而实现良好的用户口碑和极其稳定的份额。中国同样存在这样的好公司,这种确定性实际上也值得我们给予他们更高的估值溢价。
参考书目:
《巴菲特1991年对圣母大学全体师生演讲》
《巴菲特2005年股东大会演讲》
《巴菲特的护城河》
《穷查理宝典》
《奢侈品战略》
《无价》
END
请扫码关注
广东睿璞投资
重要声明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广东睿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