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ROIC的护城河:英伟达的定价权进化史对科技股投资的启示 【睿书会第65期】
2025-07-02
请将本公众号设置⭐“星标”
将不会错过我们最新的推送
从半导体行业 3000 亿美金市值的头部企业,到如今以 3 万亿美金登顶全球市值之巅,英伟达的跃升堪称科技界的传奇注脚。
过去半年间,国内首次涌现两本深度解码其成长脉络的著作,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跳出财务报表与财经快讯的框架,沉浸式追溯这家科技巨擘的进化轨迹:它如何从细分领域的龙头,成为牵引人类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
1993 年诞生的英伟达,初创期选择的是图形处理芯片赛道,与如今众多的数字芯片设计并无本质差异,是个典型的缺乏护城河的生意。
看似自带科技光环的数字芯片设计行业,实则在商业模式上暗藏陷阱:
其一,技术迭代如刀刃行走
技术浪潮更迭迅猛,每一次技术路线抉择都关乎生死。即便押对赛道,下一个技术拐点来临时,过往积累的优势可能瞬间清零,好似在钢丝上反复重砌高楼。
其二,资本投入如同吞金巨兽
高薪技术团队是标配,从芯片设计到流片投产动辄耗时 1-2 年,前期研发投入堪称 “烧钱黑洞”。这不是短跑冲刺,而是需要持续输血的马拉松。
其三,竞争格局堪比修罗场
每个芯片公司都躲不开投资人的灵魂拷问:“如果英特尔下场做这款芯片,你们怎么应对?” 此外还要周旋于软件巨头、主板厂商、游戏公司等复杂生态链,对管理的要求极高,绝无躺赢的可能。
鲜为人知的是,英伟达初创十年间至少三次徘徊在破产边缘:
这家公司成立后首批研发的两款芯片,就踩中了技术路线的“雷区”:创业元年恰逢内存芯片缺货潮,为节省成本,英伟达选择了与主流标准迥异的技术路径,本想靠差异化打开市场,却不料产品量产时内存价格暴跌 90%,游戏开发者纷纷拒绝适配这套标准。
最危急时,公司账户资金仅够维持 9 个月运营,连再做一次芯片流片的费用都凑不齐。
成立第五年面临英特尔亲自下场狙击,由于市场扩容英伟达将代工厂从意法半导体转投台积电。谁曾想,两家首次合作就突发严重生产事故,几乎全部成品报废。张忠谋自传中也记载过这段波折:最终台积电赔偿上亿美元,但英伟达险些因产品无法如期交付而被英特尔彻底挤出赛道。
成立第九年,英伟达与微软因利益分成谈崩,微软直接对其屏蔽了最新技术规范,转头力挺竞争对手。致命的是,英伟达新产品同期被爆重大漏洞,被友商趁机猛攻市场份额,当年销售额骤降 30%,股价更是上演“脚踝斩”—— 暴跌 80%。
这三次足以致命的危机,放在任何芯片设计公司身上都可能是灭顶之灾,但英伟达却凭借顽强韧性成功渡劫。
除了坚持不懈的拼搏与幸运眷顾,图形处理芯片的独特需求特性,更是其绝境逢生的关键密钥。其实,做任何生意都得先想透盈利本质,而显卡生意与其他数字芯片相比,有着两大鲜明差异:
首先,英伟达除黄仁勋外有另两位联合创始人,他们以前的上司曾在苹果负责 Lisa 产品开发,这款产品最终以失败告终。正是这次挫折,让他们意识到图形处理功能太过复杂,若集成在 CPU 中,效果永远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这份认知,成了英伟达选择独立显卡赛道创业的核心动力——他们坚信独立显卡始终是刚需,不会被轻易 “集成”,事实证明,这一判断至今依然精准。
第二,高端游戏玩家愿意为极致性能慷慨解囊,对价格并不敏感,而且图像优化的需求始终存在提升空间,这让显卡市场成为典型的 “长坡厚雪” 赛道。历经十几年的激烈角逐,英伟达终于击败所有对手,稳稳坐上了细分领域的头把交椅。
走到这一步,英伟达顶多算是数字电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在半导体行业的高端局里,不过是坐在门边的配角,离真正的科技巨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但守稳根据地后,黄仁勋盯着手中这块小小的芯片,开始勾勒一个全新的梦想——这个梦想,未来或许将真正改写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
正如早期 Facebook也没料到会靠信息流广告赚得盆满钵满,科技圈许多精妙的商业模式并非刻意规划,而是被市场需求推着一步步进化出来的。
英伟达在第三次生死危机前提出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概念时,其实源于外部游戏开发者想通过编程自定义渲染效果的需求。这让英伟达的产品不再只是块芯片,开始搭载软件编程系统。
2002年,GPU量产刚满一年,就有科学家团队尝试用它做非图像计算,还提出了GPGPU(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on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通用计算图形处理器)的概念。这个连英伟达自己都没预见到的新需求,当时既小众又增长缓慢,可黄仁勋却从中捕捉到了关键信号。他做了个现在看来,绝大多数 CEO 都未必敢做的决定——押注这个 “非主流” 需求。
为了让非游戏开发者能用 GPU 做并行计算,英伟达打算打造一个标准编码平台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统一计算设备架构)。当时黄仁勋力排众议,坚持砸下巨额研发费用,要求所有产品线都必须兼容 CUDA,直到2006 年才量产第一款支持CUDA的GPGPU。
这招完全是 “牺牲短期换长期” 的险棋:要是预想中的长期需求没兑现,英伟达分分钟会陷入财务危机。
谁能想到,这个需求整整16年后才迎来爆发?更难的是,英伟达在多年高额研发投入后,又撞上金融危机,高端游戏显卡销量暴跌,利润原地踏步,股价再次暴跌超80%。
好在此时游戏显卡领域的竞争格局已定,即便股价遭遇 “腰斩”,金融危机后英伟达仍能靠主营业务回血——这恰恰印证了一个能够长期带来自由现金流的核心业务,对企业生存有多关键。
六年后的2012年,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在图像识别领域实现突破,引爆了人工智能几十年来最大的技术革命。黄仁勋目睹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威力后,当即宣布公司全面转型 AI 赛道,将 AI 业务置顶为最高优先级。
颇具戏剧性的是,由于连续多年的高研发投入,英伟达股价四年纹丝未动,同年 PE(市盈率)更是跌至历史谷底——仅相当于当年利润的 14 倍。
当CNN在图像识别领域掀起技术浪潮时,AI真正实现大规模普及的道路仍布满荆棘。
为打破 GPGPU应用的僵局,英伟达首席科学家亲自走进大学校园授课,同时执笔撰写专业教材,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英伟达更以捐赠设备的方式,为科研机构探索 GPGPU 并行计算能力打开通道,鼓励学界用这项技术攻克复杂科学难题。
时间来到2017年,谷歌提出的 Transformer 架构犹如点燃技术革命的火种,让深度学习的效率实现质的飞跃。而2022年11月ChatGPT的横空出世,则彻底点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 “军备竞赛”,这场关乎未来科技话语权的激烈角逐,至今仍在持续上演。
如今的英伟达,已然站在了商业世界的金字塔尖,堪称最炙手可热的科技巨头。
在需求呈爆炸式增长的市场里,它手握近乎寡头垄断的 “王牌产品”——芯片。别家企业为抢占市场大打价格战,英伟达却稳坐钓鱼台,自家芯片不仅从不降价促销,甚至下一代产品的价格必定水涨船高,这般底气,放眼全球科技圈都难寻敌手。
英伟达精心构筑的 CUDA 生态,堪称 AI 开发者的 “宝藏王国”。这里汇聚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AI软件库,开发者只需轻点鼠标,就能轻松调用该领域最前沿的创新成果,大大降低了开发门槛。
而对于 AI 科学家们来说,从学生时代起,英伟达的产品就如同学习路上的 “标配装备”,一路陪伴成长。等他们进入职场,直接沿用这些熟悉的工具,能省下难以估量的时间和精力,无需经历痛苦的技术迁移过程。
在科技行业,曾流传着“永远不会因为购买 IBM 的产品被开除”的说法,如今这句话的主角换成了英伟达。在这个AI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科技巨头们都深谙一个道理:采购英伟达的产品,永远不会成为战略失误。
再看需求端,更是呈现 “烈火烹油” 的火爆态势。
无论是有望重塑生产模式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还是极具潜力的具身智能,都被视作未来的超级生产力工具,或将彻底改写人类文明的发展剧本。各大企业、科研机构都不愿错过这场意义深远的技术革命,纷纷加大芯片采购量,生怕在竞争中掉队。
正是在这样的狂热追捧下,英伟达稳坐全球最赚钱公司的宝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
读完英伟达的崛起故事,相信不少投资者都在思考:这里面藏着哪些值得借鉴的投资密码?
答案其实就藏在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里。
英伟达能登顶行业巅峰,关键在于它用十几年时间牢牢握住了高端显卡这块 “现金奶牛” 业务。
拨开 2022 年 AI 热潮带来的利润爆发式增长,仔细分析财务数据会发现:自次贷危机后,英伟达扣除净现金的 ROIC(资本回报率)长期稳定在 50% 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投入 100 元资本,就能稳稳赚回 50 多元,远超普通企业的盈利水平。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收入增长几乎不依赖大量资金 “砸” 进运营周转或长期设备投资,利润增长空间巨大;同时公司杠杆率极低,财务状况稳如磐石。
除了2021财年收购 Mellanox那一次大动作,英伟达每年都能实实在在地产生正自由现金流,过去十年累计自由现金流与净利润的比值超过 70% 。也就是说,赚来的钱,有七成都能实实在在地回馈给股东。
试想,如果没有游戏显卡业务持续 “输血”,为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弹药,黄仁勋又如何能心无旁骛地布局超长期技术研发?
这就像一艘远行的巨轮,必须有稳固的压舱石才能抵御风浪。对企业而言,一个稳定的核心业务就是最可靠的 “压舱石”,如果连主业都摇摇欲坠,管理层哪还有精力和底气去谋划十年后的发展蓝图?
这或许就是英伟达给所有投资者最深刻的启示:选对商业模式,找到能持续造血的核心业务,才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关键。
若想挑选出伟大的企业,仅关注稳定性远远不够,成长性同样是关键要素,而这离不开对企业管理层战略布局与执行力的深度考察。
回顾黄仁勋历年的交流纪要与大会演讲内容,不难发现他对科技发展趋势有着精准且超前的判断。在 ChatGPT 引发全球轰动的数年前,他就已强调 Transformer 架构的重大突破意义。事实证明,这项技术确实为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也展现出伟大企业家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与预见性。
而有些企业在历年业绩交流会上,重点关注的仅是季度业绩是否达到资本市场预期,以及对下一季度或年度的业绩预测,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与战略蓝图。这类企业往往难以突破短期业绩的束缚,难以挖掘出具有深度与前瞻性的 “长逻辑”,也很难成长为伟大的企业。
伟大的企业与企业家往往拥有超长期发展愿景,并且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持续投入资源,即使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收益增长也不会轻易动摇。而投资者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是如何识别出在“长坡厚雪”赛道上经营、能持续稳定地创造自由现金流的优秀商业模式;同时更要精准辨别,究竟是真正具备前瞻战略视野的企业家,还是沉迷于愿景空谈的管理层。
END
请扫码关注
广东睿璞投资
重要声明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广东睿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