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卫到富翁:财富积累的隐藏密钥(下) 【睿书会第68期】

2025-08-27 陆思岑

从门卫到富翁:财富积累的隐藏密钥(下) 【睿书会第68期】

  请将本公众号设置“星标” 

将不会错过我们最新的推送

在《从门卫到富翁:财富积累的隐藏密钥(上)》一文中,我们讲到尾部事件的重要性。那么在漫长的投资生涯中,面对变化莫测的投资环境,如何保证自己抓住这些稀有的“尾部事件”呢?


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波动是必要的入场券

首先当然是上篇文章中所述:“复利的要义——永远不要停止这个过程”,长期坚持,确保自己永远留在牌桌上;其次便是面对极端市场情况,保持冷静和理性,这样才能在机会出现时果断出手。


 “复利效应”

被爱因斯坦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大多数人都是厌恶股市波动的,这一点其实并无道理。

事实上,万物皆有定价,只不过有些不会写在标签上。面对与金钱相关的很多事物,关键是明确它们需要你付出什么,然后判断自己是否愿意为之买单。

像其他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样,投资的成功需要投资者付出相应的代价,衡量这种代价的除了金钱,还有波动、恐惧、怀疑、不确定感和悔恨——这些代价都容易被你忽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为汽车、房子、食物和假期买单,却千方百计地逃避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需要付出的代价?

答案很简单:投资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是隐性的、延迟显现的。它不会被直观地印在“产品标签”上。因此,当需要支付这种“账单”(比如账户短期浮亏)时,人们往往感觉不像是在为“好东西”付费,反而更像是因“犯错”而缴纳的罚款。

毕竟,付钱买东西是正常的,而被罚款则是应该避免的。所以,人们本能地想要采取“聪明”的措施来规避未来可能的“罚款”。无论是交警的罚单还是税务局的追缴,罚款都意味着你做错了事,理应受罚。因此,那些看到自己财富短期缩水就认为是“被罚款”的投资者,自然会产生逃避的冲动。

将市场波动视为需要支付的“入场费”,而不是惩罚性的“罚款”,这种视角的转变看似细微,却是培养正确理财心态的关键部分。通常,你付出的价格与你获得的价值是相匹配的。在股市中,它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正是你为了获得远超储蓄和债券等低风险资产所提供的回报而必须支付的“入场费”。

这种心态能帮助你坚定地执行一项理财策略足够长的时间,最终享受到长期投资的果实。很少有投资者能自信地说:“即使亏损20%,我也能承受。”对于从未经历过20%跌幅的新手来说,这样的人更少。

但是,如果你将波动视为进入高回报世界必须购买的入场券,心态就会完全不同——而这正是我们能够在长期中抓住“尾部事件”的关键心理前提。


二、建立容错机制:财富自由的氧气瓶

只要你参与股市投资,或多或少都会陷入“预测未来”的迷思。毕竟,人类天生厌恶不确定性,而对未来的预测似乎能带来一丝掌控感,增强安全感。

然而,回顾历史,真正对经济和市场产生根本性、颠覆性影响的,往往是那些重大的、史无前例的意外事件——也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尾部事件”的极端形态。

在19世纪和20世纪,世界上一共出生了150亿人。但是想一想,如果没有下面几个人,今天的世界格局、经济态势乃至社会面貌会有多大的不同?

◆  阿道夫・希特勒

◆  约瑟夫・斯大林

◆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暗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引发一战的塞尔维亚青年)

◆  托马斯・爱迪生

◆  比尔・盖茨

◆  马丁・路德・金

这份名单当然未能穷尽过去两百年所有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但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今天的世界——从国界线划分、科技水平到社会规范——都将截然不同。换句话说,在过去两个世纪中,0.00000000004%的人(亿分之一的亿分之一)决定了世界主要的演变方向。

历史上的重大项目、创新和事件也是如此。想象一下,如果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以下事件都没有发生,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  大萧条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曼哈顿计划”(二战期间美军研究核武器的计划)

◆   疫苗的出现

◆   抗生素的发明

◆   阿帕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络,是互联网的前身)

◆   “9・11”事件

◆   苏联解体

20世纪发生了多少项目和事件?几十亿?甚至几万亿?但就其对世界秩序塑造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仅上述8个事件的影响力,就远超其他所有事件的总和。

人们很容易低估这些“尾部事件”的深远影响,因为我们往往难以想象它们会像滚雪球一样引发多么巨大的连锁反应。以“9・11”事件为例:

◆  事件发生后,美联储大幅降息以稳定经济

◆  低利率环境催生了美国房地产泡沫

◆  房地产泡沫最终破裂,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2008)

◆  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市场严重萎缩

◆  失业率飙升促使成千上万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大学深造

◆  入学人数激增导致学生贷款总额飙升至1.6万亿美元

◆  其中,10.8%的贷款人最终违约

仅凭直觉,我们很难将19名劫机者与1.6万亿美元的学生贷款和大量违约直接联系起来。但在一个意外事件能通过复杂系统引发巨大连锁反应的世界里,这样的事确实发生了。在高度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任何时候发生的大多数重大事件,都与此前一系列历史事件紧密交织,其走向几乎无法预测。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深刻指出的:“事实上,如果你犯错是因为你没能预测到某些意外事件,你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世界是极其难以预测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这就是你应从意外事件中领悟的核心真理。”

既然世界本质上是无法预测的,那么我们必须学会构建容错空间。

为错误留出余地的行为,其智慧就在于承认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概率——“一切未知情况”的存在。它们是生活中永恒存在的一部分现实。应对这种现实的唯一方法是,在尽量扩大预测与实际可能发生情况的概率之差的同时,为自己留出即使预测错误也能从头再来的余地。

“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一项著名概念。他采用数学方法对这个概念进行过详细而广泛的阐述,并点出其终极意义:“安全边际的目的在于让预测变得不再必要”。

以格雷厄姆的经典投资案例为例,他曾在企业净资产被严重低估时果断出手。即便后续企业盈利增长未达预期,因买入价格足够低,最终仍实现了可观收益。这种“用白菜价买黄金”的策略,正是安全边际的精髓所在——通过低价买入,为投资创造更大容错空间,将永久性损失的风险尽可能降至最低。

除了从出价方面保证安全边际,作者还特别提到了对杠杆应用的谨慎。

如果一件事有95%的成功概率,那剩下的5%失败概率就意味着:在你人生的某个时刻,失败必然会发生。如果这种失败意味着彻底输光一切(归零风险),那么即使有95%的赢面,这个险也绝对不值得冒,无论当时的赢面看起来多么诱人。

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这家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投行巨头,因次贷投资失利,在政府拒绝救助、收购谈判失败后宣布破产,直接引爆全球金融海啸,其罪魁祸首就是过度使用杠杆。

杠杆放大了常规风险,使其达到足以导致毁灭性灾难的程度。其危险在于:在绝大多数(95%)顺风顺水的时期,人们的理性乐观会让他们完全忽视那极小概率(5%)下可能导致倾家荡产的极端风险。结果就是,人们系统性低估了尾部风险。

对那些动用了高杠杆的人来说,被市场淘汰的灾难是双重的:他们不仅倾家荡产,而且就算日后有好机会,他们也很难获得东山再起的资本了。

一个在2009年被市场洗劫的美国购房者,到2010年不再有机会去享受低利率的房贷优势,而雷曼兄弟再也没有机会去投资2009年的廉价债务了。因为,他们的游戏已经永久结束了。

构建容错空间,就是在无法预测的世界里,为自己预留生存和等待的机会,这是通向长期财富自由的真正密钥。

综上,财富积累的终极密码在于:以足够的耐心让时间成为复利的盟友,以极致的谨慎构筑财富的韧性堡垒,在无法预测的洪流中,通过容错机制的充分构建,为自己赢得捕捉那些改变命运的“毕加索时刻”的机会与资格。成功的投资,本质上是关于如何长期、安全、理性地留在游戏中,让概率和时间为你效力。

END

睿书会是我们的读书笔记收藏栏目,欢迎热爱阅读的您给我们投稿(可实名或者笔名刊登)


请扫码关注

广东睿璞投资



重要声明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广东睿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