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璞投资2025年中期投资者交流会会议纪要(中)

2025-07-11 广东睿璞投资

  请将本公众号设置“星标” 

将不会错过我们最新的推送



重要观点














01

 VIEWPOINTS

ETF的持仓相对分散,但真正的好生意其实很有限;指数的编制参考的是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因此把基本面恶化的公司调整出指数相对滞后;而我们对公司的评估不仅研究历史,更重视生意模式与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从而能筛选出未来高分红可持续、且分红存在提升潜力的公司。



02

 VIEWPOINTS

我们作为主观管理人会吸收量化投资的优点,比如对个股的筛选标准遵循“优质低价”,“低价”可以量化,“优质”可以用清单做筛选,由此尽可能克服人性的弱点;也能规避量化投资的弱点,后者逻辑完全基于历史数据,无法预测从未出现的风险,而我们以“优质低价”的原则尽量降低永久性损失的可能。



03

 VIEWPOINTS

当前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的规模相对2021年高点减少近一半,意味着估值的泡沫少,我们更容易找到优质低价的公司;量化投资尽管各家策略不同,但小盘股因子都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同质化在加强;近几年小盘股的股价与基本面严重背离,过多的资金追逐定价不合理的资产直至催生泡沫,历史上投资风险的爆发基本都源于这个逻辑。



04

 VIEWPOINTS

在利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下,高股息率与低估值的港股具有吸引力,且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看法逐步修正,港股成为其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巴菲特投资苹果的成功案例以及其挑选股票时要求满足的三个条件,是我们讨论新消费或其他领域投资可以参考的经验。



05

 VIEWPOINTS

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应基于长期业绩和常识性判断,要理解管理人的投资逻辑,而非仅依据短期的业绩曲线做决策;当下时点虽然销售难,但是投资上反而比较容易,这可能是我们的机会;我们的核心是追随内部记分卡,即提高自身投资水平,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问答环节

问题1:关于红利板块的中长期观点是怎样?过去几年红利低波ETF表现亮眼,今年的自由现金流ETF业绩也很不错,而私募产品费率更高,近几年业绩似乎没有明显优势。相比于前述两种ETF产品,睿璞在投资管理方面有什么差别或优势?

我们很重视上市公司的分红表现,分红是上市公司回馈股东、优化资本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率(ROE、ROIC)很高,并且主业还有增长空间,那么它将大部分利润留存再投资以驱动增长,这是合理的;如果行业进入成熟期,公司再投资的空间有限,那就应该提高分红比例。

我们对红利类型公司的评估,不仅关注其当期或者过去几年的分红比例、分红收益率,更重视上市公司生意模式与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即公司能否长期稳定地创造现金流,并维持较高的分红水平。

所以即便是已被市场划分为高分红板块的行业,我们也会基于生意模式、公司竞争力进一步对比分析,筛选出未来高分红可持续、且分红存在提升潜力的公司。

红利低波ETF和自由现金流ETF对投资者而言确实都是比较好的投资工具。ETF的优点在于交易成本低、流动性较好,能通过投资一揽子符合特定标准的股票,实现分散风险的效果。

红利低波指数的编制中,一个重要标准是过去三年的平均股息率。今年该指数表现平平,一个原因就是指数成份中煤炭股占比较高。

如果回到2024年看煤炭股,此前三年的股息率确实很高,但是2024年以来煤炭价格下行、煤炭企业利润下滑,后续股息率大概率难以维持较高水平。

我们做主动投资可以通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来规避这个问题,但是红利指数的成分股调整可能会滞后。

自由现金流ETF的筛选标准和我们的选股思路有相似之处,我们也非常重视上市公司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但两者也存在差异。这个指数的构成与我们的投资组合有几大明显区别:

第一,自由现金流ETF的持仓相对分散,公司数量过多(100只)。我们认为真正的好生意其实很有限对于在能力圈之内且价格便宜的好生意,我们会相对集中持仓,以更有效地获取良好的投资业绩。

第二,自由现金流指数的编制参考的是公司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当某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竞争力出现恶化,我们在主动选股时会筛除,但它还是可能被选进指数。比如某国证自由现金流ETF基金目前的第一大持仓是一家汽车公司,该公司就不符合我们的选股标准。

除了指数成分股的调整相对滞后,指数的成立、投资者真正开始重视的时点也存在滞后期。

例如,截至今年6月底,我们关注到一些ETF产品的表现:红利低波指数于2024年5月成立,其涨幅接近15%;自由现金流ETF于今年2月成立,其投资收益率为2.5%。2021年8月推出的某新能源ETF,最新净值低于0.5元;2020年4月推出的某创新药ETF,最新净值约0.8元。

投资者若能提前预判到指数的底部时点,自然应选择费用更低的ETF,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人都在高位介入。

目前红利低波指数前20名重仓股中一半是银行股,银行股今年股价不断创新高。然而其基本面的表现与其股价有所背离,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至1.43%,不良贷款率为1.51%——净息差水平已低于不良贷款率,这是一个重要的拐点,因此银行股高分红的持续性需要谨慎评估,红利低波ETF的后续表现也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问题2:睿璞的持仓比较偏向于大市值公司,相比于量化的沪深300指数增强(以下简称指增)或A500指增产品有什么优势?量化指增产品的跟踪很简单,只需追踪超额去评估管理人是否优秀,但要评估主观管理人策略是否得当却比较复杂,是这样吗?

评估主观管理人策略并不复杂,取决于所采用的评估方法。

就像评估一家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如果只是通过一次管理层访谈,依据投资者可能少得可怜的管理经验来做判断,显然不科学。

我们会查阅公司尽可能长时间维度的历史信息,特别是管理层的讲话,通过对比几年前管理层的战略判断和后面实际发生的情况,通常能更科学地判断管理层的水平。

李录提过判断基金经理的三个维度:过去长时间的业绩,最好是十年以上;投资的重仓股;投资的逻辑。

通过分析这三点,判断主观投资者的水平并不难。如果判断是基于短时间维度或主观印象,自然判断不准。

量化指增产品的评估表面看比较直观,某段时间是否跑赢指数,跑赢多少一目了然。但是选股模型的机理属于量化基金的商业机密,对于客户而言如同黑匣子,难以理解。

比如这几年的超额是否过度依赖了小盘股因子?2024年2月份小盘股暴跌时,不少量化基金都出现大幅回撤,这就是案例,也是一次重要的风险警示。

今年小盘股表现更加疯狂,股价与基本面严重背离,过多的资金追逐定价不合理的资产直到催生泡沫,历史上投资的悲剧基本都源于这个逻辑。

但是在泡沫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投资者都会觉得这一次是自己判断对了。

对比沪深300、A500指数,无论是从近两年的短期维度,还是近十年的长期维度看,我们的投资管理优势都非常明显。

量化投资的优点是克服了人性的弱点,能够客观从数据中找到规律,严格执行模型和指令;而基金经理情绪会波动,容易过分乐观或者悲观。但量化投资的弱点是逻辑完全基于历史数据,无法预测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风险。

在2005年的巴菲特致股东信中,巴菲特明确提出接班人需具备识别和规避“从未发生过的风险”的能力。他特别强调:“再高的收益率乘上零都等于零”,指出即使长期成功,一次重大失误也可能摧毁所有积累

历史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由一群高智商的诺奖得主强强联合,却因1998年8月俄罗斯的国债违约而轰然倒下,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大国国债违约这种事。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首先要基于长期业绩表现和常识性判断,至少要理解管理人的投资逻辑,而非仅依据短期的业绩曲线做决策;其次,要看到每一种方法的长短板。

我们作为主观管理人,会积极借鉴量化投资的优点,比如我们对个股的筛选原则是“优质低价”,“低价”可以量化,“优质”可以用清单做筛选,这样就尽可能避免了人性的弱点,不能因为喜欢一家公司的某个产品就买入这家公司,也不能因为短期市场热点或业绩压力就去追涨杀跌。

问题3:过去几年量化业绩整体优于主观私募,资金规模不断扩张,在市场定价权方面,是否会对主观投资造成较大影响?如果小微盘股出现集中踩踏的下跌风险,把整个市场带崩,主观基金是否能抗住压力,是否会被一起带崩?且主观产品净值大幅回撤后,后续净值修复是否会不如量化的反弹?主观管理人过去四年无论在投资端和经营端普遍压力较大,请问睿璞如何破局?

从长期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比较清晰。

第一个问题,目前定价权方面对我们是一件好事。

2021年是主观投资业绩和规模很辉煌的一年,却也是我们出现投资亏损的起点。主观方法在选股上有一定的同质性,比如主观投资人都会衡量公司的商业模式、护城河、成长性以及安全边际等,只是对各因素的考虑权重各有不同。在规模急剧膨胀的过程中,我们选出来的“优质低价”的公司,变成了“优质高价”的公司,若未及时调整就会导致大幅的回撤。

当前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的规模相对2021年高点减少近一半,意味着同质化选手变少了,拥挤的赛道变得宽松,因此这三年我们选股也更轻松,更容易找到优质低价的公司。

量化投资在选股上也有一定的同质性,尽管每家策略不太一样,但相信小盘股因子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量化赛道的同质化在增强。当前属于量化业绩和规模的高光时刻,后续怎么演变交给时间来检验。万物都会遵循基本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可以参考2015年的行情,当年上半年市场疯狂炒作各种互联网+、以及并购的概念股,有些股票半年能涨好几倍。在6月份的回撤中,小股票暴跌,蓝筹股也有百分之十几二十的跌幅。但是后续蓝筹股特别是茅指数在2016~2021年连续上涨。

所以判断量化和主观在后续反弹中谁会更持续,不能根据短期的数据线性外推,而是应当回到投资的本质。股票的本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股票上涨最终取决于企业盈利的增长如果拿着好公司,股票暴跌后估值更低,后续企业利润变好,股价自然会涨。所以基金净值的修复和上涨最终取决于持有公司的质地。

关于主观管理人的压力问题,我们公司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如果客户不赚钱,对我们品牌就形成很大的损害。当下时点是销售难,但是投资上反而比较容易,这可能是我们的机会。我们的核心就是持续做好投资。

在管理和销售上需做好三件事:

一是和逆向投资思路一样,在市场悲观的时候多开展客户交流,市场过热的时候收缩布局;

二是调整客户结构,聚焦长线资金,过去的经验表明对我们调研更深入、了解更多的渠道和个人投资者相对更稳定;

三是同步发展股票+可转债产品,依托低估值股票+双低可转债的策略尽量降低产品回撤,满足风险偏好更低的客户的诉求。

著名投资人莫尼什·帕伯莱和盖伊·斯皮尔在2008年与巴菲特的午餐中有一个很大的收获,是领悟到巴菲特的教诲:依靠内部计分卡而不是外部计分卡生活,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我们来说,市场流行什么热点、渠道和客户是否认同,这些都是外部记分卡,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内部记分卡是提高自己的投资水平

当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自然会有不错的前景,特别是当这种方式还没有得到主流的认识,反而更是机会。

问题4:今年上半年港股表现较好,是基本面驱动还是资金驱动,当下是否仍有投资性价比?睿璞一直非常擅长消费领域的投资,为何今年没有参与港股新消费的投资机会?往后会关注或布局吗?

今年以来截至6月底,恒生港股通指数和恒生指数涨幅均超过20%,同期沪深300指数仅上涨约2%,上证指数仅上涨约4%,港股表现明显优于A股。

其实港股跑赢A股并非仅今年,2024年全年恒生指数上涨17.7%,恒生港股通指数上涨16.26%,而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上涨12.7%和14.7%。

过去2~3年,我们组合中港股的持仓比例相对较高,之前几次交流会也曾反复表达对港股的看好,主要理由是该市场整体估值更低,更容易找到“优质低价”的公司。

我们认为港股过去一段时间表现优于A股的直接原因是资金流动性,而根本原因在于基本面:

1) 截至今年6月底,恒生港股通指数和恒生指数的股息率约3.6%,沪深300约3.2%,从股息率看仍略高于A股;从市盈率角度,港股也比A股低20%左右,恒生指数和港股通指数分别是10~11倍,沪深300和上证指数分别是13~15倍。

这还是在港股过去一年半显著跑赢A股之后的结果,可见此前港股在股息率和市盈率上均具备明显估值优势,大多数AH公司的港股股价相对A股存在明显折价。

在利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下,高股息率与低估值的港股更具吸引力,其与A股的估值收敛具有合理性,这也体现在过去一段时间保险公司举牌多集中于港股、南下资金大量加仓港股等现象中。

2) 资金层面,港股是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市场,而A股市场资本流动存在一定限制。港股的波动更易受国际宏观因素和国际投资者预期边际变化的影响。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市场中,一旦经济出现下行,市场面临保汇率与保利率平衡的压力。香港作为高度自由的资本市场,其资金进出速度极快。

近年来由于部分外资对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出,市场中出现资产价格大幅低估的情况。而随着去年9月的一系列增量政策大力出台,再到今年的DeepSeek风暴、以及中国在关税博弈中的有效应对等因素,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看法逐步修正,港股成为其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

当前港股的低估程度已有较大程度的修复,部分板块甚至显现泡沫迹象,但仍能在港股中挖掘到低估的标的。例如,部分公司的净现金规模甚至接近或超过其市值。所谓“净现金”,是指公司持有的现金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

以某公司为例,其拥有一百多亿港元的净现金,而市值跟净现金差不多,同时每年还能实现十多亿港元利润,分红收益率达5%~6%。

A股市场中散户投资者占比较高,对中小市值股票的定价往往存在溢价,导致“超跌优质股”相对稀缺。而香港市场往往能形成极低的估值,从而为偏好绝对收益的投资者提供机会。当然,香港市场有时也会出现泡沫,一旦市场情绪被点燃,也能被炒作得异常火热。

关于港股新消费板块我们并没有参与,开场时已提及相关看法,在此补充说明:我们认为研究消费品必须深刻理解其生意模式的本质,投资时若要判断公司业绩持续性,必须思考三个核心问题:

其一,产品究竟满足了何种需求?

其二,企业的竞争壁垒在哪里?哪些优势是他人无法复制的?

其三,产品的定价逻辑是什么?

市场往往会因企业短期高增长数据形成投资趋势,促使投资者不计成本买入。若短期内市场达成共识,这类标的或许会获得不错的短期表现,但这既非我们擅长的投资方向,也不认为这是一种稳健的投资策略。

无论是消费行业还是其他领域的投资,我们始终坚持从商业模式出发,重点关注企业的不可替代性、需求的刚性程度,以及是否具备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核心优势。

只有满足这些基本条件的标的,才符合我们的投资标准。对于不符合标准或看不懂的领域,我们不会硬着头皮冒险投资。市场机会足够多,我们也有足够的耐心等待。

我们从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也能看到类似逻辑,许多新消费品类都经历过高增长阶段。

比如手机本质上是提供软硬件综合体验的消费品,07年iPhone就诞生了,诺基亚的诞生就更早了,且都经历过很高增长的时期。但巴菲特直到iPhone上市10年后才买入苹果股票,此时该生意的盈利模式和竞争壁垒已经清晰,同时出现估值很低的机会,因为有确定性和安全边际,他才选择重仓买入。

因此投资应该更具耐心。上市时间较短的产品,究竟是一时潮流还是能成为品牌?设计本身是否足以支撑持续的差异化与溢价?部分宏观背景因素(如金价上涨)是否被误当作公司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纳入定价?管理层能否克制住快速扩张的冲动,以维持产品的稀缺性、独特性与高品质?这些都有待时间的验证。

重新回顾巴菲特投资苹果的决策依据:2016年前后,巴菲特曾要求手下的投资经理库姆斯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挑选一只满足三个条件的股票。

首先,基于未来12个月的预期收益,其市盈率不得超过15倍,即价格相对便宜;

其次,基金经理至少有90%的确信度,认为这家公司未来五年将实现更高收益;

最后,他们必须至少有50%的信心,公司的利润在五年或更长时间内每年至少增长7%。

伯克希尔在苹果这只股票上赚了1000多亿美元,这是其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收益,也是投资中最深刻的一课。大家在讨论新消费领域投资或者选股时,不妨经常用这个案例来对照。

问题5:请问对目前内外部宏观环境的看法及未来展望?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好生意有哪些选择维度?哪些行业未来几年值得重点关注?

预测宏观经济的变量过于复杂,是一项难度太高的工作。我们坚持自下而上的选股,在宏观中适度考虑相对确定的因素。

比如投资制造业时,关税壁垒是一项必须考虑的因素,所以要考虑公司的产品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或者公司是否具备全球产能布局以避开关税壁垒。

又比如在国内利率大概率维持低位、美国大概率降息的背景下,同样是优质低价的公司,高比率分红的标的会更有吸引力。

不管什么样的宏观环境,好公司的选择标准是一致的,包括:商业模式能够长期存在(尤其在宏观经济增长相对较弱的阶段,刚需属性更为重要)、护城河很宽、能持续产生自由现金流、增长确定性较高、以及公司治理机制良好。选择公司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财险、家电和互联网符合前面的好生意标准,是我们当前重点看好的部分行业。当前社会一个重大的技术创新就是AI,我们也在重点关注,包括云服务、AI在一些垂直领域的应用等等。创新药可能也是一个方向,但是对我们来说很难真正懂这些生意,所以不会考虑。


END


请扫码关注

广东睿璞投资


重要声明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广东睿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